发布时间:2020年10月20日
华阴本地办证_华阴毕业证补办_华阴做证【★ Q Q : 3335458668 ★】华阴办 证,华阴办 理毕业证
不少西方媒体对菅义伟出访,用了一个形容词:“务实”。务实的菅义伟,应该很清楚当前情势,如果总是随美国起舞,如果甘当马前卒,那就会痛失好局。这就要求日韩要冷静,当然,中方也可多发挥积极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能否走出新局,考验着菅义伟,考验着东方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魄力,还有历史观!
7,很有意思的一个细节,这一次菅义伟出访,很多场合没戴口罩,却特意带上了夫人,也显现了日本越南在管控疾病方面远比西方成功,更别提中国了。2020年非常之年,再一次证明,东亚就是东亚,文化背景、应对水平和能力就是不一样;而且,远亲不如近邻,相互帮助很重要。中国要大度,也要警惕,但更要有自信。内修文德,外服友邦,政通人和,最后必然是近悦远来。
18日,武汉大学发布讣告,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因病医治无效,于10月1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张俐娜是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她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溶剂——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作为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放进去,一两分钟便化为黏液。这最大的好处是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传统溶解纤维素的方式是靠高温加热,不仅成本高、能耗大,还污染重。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喻为“神话般故事”,张俐娜因此成为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的第一位中国人。评委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今年以来我国已痛失30位两院院士,包括1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1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的科研事业,呕心沥血,值得我们铭记 ↓↓↓
10月8日,我国物理化学家、中国计算化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若庄逝世,享年95岁。他长期从事分子间相互作用、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理论研究,开创中国电子结构计算,推动了中国计算量子化学发展。
9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戴元本逝世,享年92岁。戴元本一生勤奋,坚持科研学习,70岁之后撰写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他的学生感慨:“戴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值得一辈子学习。”
9月2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新时逝世,享年86岁。他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植被数量开放实验室,将我国的生态学研究带入数字化的新阶段。“守护大自然的绿色之美,也是守住人类的生存底线”是张新时的毕生追求。
9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稀有金属冶金及材料专家李东英逝世,享年100岁。他是我国第一个把稀土应用到农业领域的人。他一生致力于将所学与国家建设相结合:“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可以换专业、换项目、换工作单位。”
9月7日,导航制导与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定昌逝世,享年83岁。陈定昌长期从事高精度无人飞行器技术、高精度探测与制导技术和仿真技术研究工作。他认为在关键核心技术、途径、方法的创新上,必须站在时代前沿,“二十年前走得不对,二十年后就没有结果。”
8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曹楚南逝世,享年91岁。他得出的动力学理论方程式让我国的腐蚀电化学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突破。他曾写道:“治学要用笨功夫这个道理,是我通过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和工作中的摸索切身领悟到的”。
7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设计总工程师郑守仁逝世。他成功解决多个重大难题,为国家节省了巨额投资,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说:“作为一名水利人,能参与三峡工程是最大的幸福。只要三峡工程需要我一天,我就在这里坚守一天。”
7月21日,地理与地貌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吉均逝世,享年87岁。 李吉均主要从事现代冰川与第四纪冰川、黄土沉积与地貌演化等研究。他曾在自己80岁的生日时,对着学生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毅逝世,享年92岁。曾毅同志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他是中国最早从事艾滋病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在我国首次分离出HIV毒株,率先研制出中国HIV的快速检测方法。
7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童秉纲逝世,享年93岁。 他率先开拓了导弹动导数的计算方法,发展了气动热力学理论和新方法,在航天工程中取得显著成绩。他一直秉承着与时俱进的科研理念,“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
7月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卫星导航定位专家许其凤逝世,享年84岁。多年前,由于GPS系统提供的定位和授时服务水平较高,很多人建议我国参考GPS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但许其凤坚持反对,力主“另起炉灶”,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做出珍贵贡献。
6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殖内分泌专家肖碧莲逝世。她长期从事妇产科、生殖内分泌等的研究工作。肖碧莲一生致力于维护女性生殖健康,“为广大女性提供完备的避孕手段,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6月2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结构工程和防护工程专家陈肇元逝世。陈肇元先后从事竹结构、地下工程、防护结构等多个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工程建设和国防事业作出卓越贡献。他曾说:“从事工程技术而非单纯从事理论探索的人,还是更要紧跟所处时代的需求。”
5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物理学家万卫星逝世,享年62岁。作为我国行星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万卫星院士担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首席科学家,对中国行星科学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
5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张乾二逝世,享年93岁。张乾二曾说:“真正的大科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纯粹的人,纯粹为科研兴趣,或纯粹为国家需要。”
4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学纤维专家郁铭芳逝世。20世纪50年代,郁铭芳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建设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和学科带头人之一。
3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骨科专家卢世璧逝世。他先后参与1966年邢台地震、1975年营口地震、1976年唐山地震、2008年汶川地震等四次大地震的救援工作。他曾说:“医者仁心的‘仁’,其实是两个人——医生和病人。医患之间共同承担着风险,应该相互信任。”